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医学家 > 汪华侨
汪华侨

汪华侨(著名医学家)

汪华侨 男,出生于1965年,著名医学家。 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91年7月获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2月至7月曾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助理。 1998年任人体解剖学硕士导师,2004年被评定为跨学科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导师;2006年任人体解剖学专业博士导师,并被评定为跨学科专业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导师。国家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负责人。曾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

个人资料

  • 中文名汪华侨
  • 国 籍中国
  • 出生地安徽怀宁
  • 出生日期1965年7月
  • 职 业医生、科学家
  • 毕业院校中山医科大学

汪华侨相关资讯

汪华侨详细介绍

  汪华侨的人物经历

  汪华侨 男,1965年7月出生,安徽怀宁人。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91年7月获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2年分别至香港中文大学解剖学系进修和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2003年2月至7月曾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助理,2003~2005年任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教授、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2005年3月任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助理、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医学影像学系、麻醉学系、康复学系、检验学系副主任。

  1998年任人体解剖学硕士导师,2004年被评定为跨学科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导师;2006年任人体解剖学专业博士导师,并被评定为跨学科专业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导师。国家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负责人。曾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兼任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教育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山大学北校区总支副主委兼校本部支部主委。

  汪华侨的学术贡献

  1. 脑老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1988年9月~1991年7月在中山医科大学攻读人体解剖学硕士研究生,在唐廷勇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的老年变化”,发现老年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突触及β内啡呔能神经元发生增龄变化,为老年下丘脑-垂体轴生理机能的变化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海马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老年个体和老年痴呆患者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我们对海马结构的发育和兴奋性氨基酸神经元的发育进行了详细研究,为脑老化提供了丰富的形态学资料。

  2.外周神经损伤及其修复

  在省卫生厅2项课题资助下,我们研究了靶肌肉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坐骨神经损伤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人胚脊髓提取液对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与生长的影响以及胚胎运动神经元移植对失神经肌肉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提供了新的给药途经。

  3.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和老年性痴呆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研究

  ⑴老年性痴呆基因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研究

  目前AD生前早期诊断仍是神经精神科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合乎要求的生物学诊断指标,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生前诊断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是很有意义的。不但可以早期诊断AD病,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争取早期治疗,还可以因为应用相同的生化指标而使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对照研究成为可能,为进一步阐明AD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目前我们正在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进行老年性痴呆的基因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研究,已取得较好的研究结果。

  ①成功建立荧光定量RT-PCR检测APP和HO-1基因的方法

  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RT-PCR检测APP和HO-1基因的方法,发现APP和HO-1基因在Alzheimer病患者细胞中均有高水平表达,且与AD病情程度有关。下一步工作将进行大量标本的检测以及通过将其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来探讨检测APP与HO-1基因是否有望作为检测AD的生物学指标。

  ②ApoE基因和D10S1225位点多态性与Alzheimer病的相关性研究

  10号染色体长臂上一个或多个易感位点和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有关,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在D10S1225位点附近得到了最大多点Lod值(multipoint maximum lod scores),提示了这一位点对LOAD可能的病因学意义。我们成功建立反向斑点杂交法对ApoE进行基因分型(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525307),D10S1225基因分型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发现ApoE等位基因ε4频率在病例组中的分布显著高于对照组;D10S1225位点共检测到7种等位基因,大小分别为178bp、181bp、184bp、187bp、190bp、193bp和 196bp,共组成21种基因型,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poE等位基因ε4是LOAD的易患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D10S1225位点附近可能不存在一个与LOAD连锁不平衡的易患基因。

  ③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染对Alzheimer病的神经保护及其机制

  采用PCR法从pCI-neo-hTERT中钓取hTERT全长cDNA,定向克隆到pADTrack-CMV穿梭质粒。通过分步转化把pADEasy-1和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 hTERT)转化入BJ5183菌进行同源重组。hTERT重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 hTERT)转染HEK29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收获重组腺病毒(AD-hTERT)提取DNA行PCR鉴定并扩增。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hTERT的cDNA正确插入穿梭质粒且与pADEasy-1正确同源重组;PCR鉴定及报告基因分析说明hTERT重组腺病毒包装正确且具有较好的感染活力。成功构建的hTERT重组腺病毒为hTERT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⑵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 在老年性痴呆发病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以Aβ为靶的老年性痴呆的治疗,对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份 TA9901影响Aβ肽的聚集和纤维形成的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明确了TA9901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并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01107662.3)。我们还发现EGb761能较大幅度增强TA9901效果,有协同作用。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药物筛选模型,用光谱学方法对两者配伍物(TA9902)的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发现TA9902能更好地抑制Ab的聚集和纤维形成; 细胞培养发现TA9902还有神经营养作用,有促进大脑皮质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生长,且能减轻Aβ所致的神经毒性作用。该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级基金资助,获国家专利1项,并有10多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2003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优秀学术论文,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对于完成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老年性痴呆的Ⅱ类新药,发展中医药防治AD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⑶老年性痴呆疫苗治疗的实验研究

  在国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重点项目和横向课题的资助下,在姚志彬教授领导下,我们开展了老年性痴呆疫苗治疗的实验研究。用Aβ42肽为疫苗对AD进行病理干预式的免疫治疗,是国外近年来AD治疗研究的一个突破,也是非传染性疾病治疗的一次革命。我们已成功构建Aβ42亚单位疫苗(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03114042.4)。Aβ亚单位疫苗接种正常SD大鼠、BALB/c小鼠以及AD转基因鼠(Tg2576)和成年恒河猴等后,均可有效诱导其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Aβ42抗体,无不良反应发生,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该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级和广州市重点基金资助,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有30多篇论文。我们的目标为用3到5年时间,开发出一种价廉而有效的治疗AD的新药物。

  4.纳米微粒靶向诊断与治疗

  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863) 项目“纳米微粒靶向诊断与治疗”(编号2001AA218031)子课题“纳米微粒在骨基质诱导异位骨形成和人成骨肉瘤转移模型中的分布” 的研究。

  近年来分别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会议和继教项目学习班作主持人、专题报告和大会宣读论文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