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思想家 > 歌德
歌德

歌德(德国著名的思想家)

歌德原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1832年3月22日逝世。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个人资料

  • 中文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籍贯法兰克福
  • 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 英文名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代表作品《致月词》;《普罗米修斯》;
  • 《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一个片断》

歌德相关资讯

歌德详细介绍

  歌德生平

  歌德,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自然科学家,画家。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女儿,精明活泼,善讲故事。

  歌德1765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法律,次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771年在法兰克福任律师。1772至1775年之间,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有历史剧,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诗《普罗米修斯》,诗剧《浮士德》初稿等。这些作品表现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使作者名声大噪,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1775年,歌德积极进行地质学、矿物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的研究,撰写出多种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从1794年起,歌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两人合写《赠辞》,讥笑了当时文坛的市侩作风。随后竞赛似地创作叙事谣曲,写出了《掘宝者》、《神和舞妓》等一批优美歌谣。

  歌德晚年过着隐居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在生命最后几年里,终于完成历时数十年之久的两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

  歌德童年

  在歌德的心目中,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歌德的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终如一地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继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与之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

  创作《赛森海姆之歌》

  歌德从赫尔德那儿得到的教诲是深刻的。正是这位赫尔德,给他揭示了诗歌领域一个新的世界——民歌。赫尔德曾广泛搜集、发掘民间文学宝库,并于1778年和1779年出版了《各民族人民的声音》一书。受着赫尔德的影响和鼓励,歌德也开始在斯特拉斯堡周围一带进行民歌搜集活动。同民歌的接触,使歌德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抒情诗的创作为他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德国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赛森海姆之游与《赛森海姆之歌》。

  在诗中,他打破惯例,直接向读者直抒胸臆;他用的是阶梯式结构:在赞美了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大自然之后,诗人祈求爱情,它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证明了大自然“自强不息”。他针对德国市民的恋爱生活和婚姻生活的那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准则发出了爱情至上的呼声,宣布相爱者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同时指出了这种恋爱关系的社会意义。把颂诗的结构和民歌的形式融合成一种新的抒情诗体,这种情况在德国诗歌中还从未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