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科学家 > 谭其猛
谭其猛

谭其猛(科学家)

谭其猛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蔬菜学家、园艺教育家,于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0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就读一年后转园艺系。他主持的蔬菜远缘杂交、大白菜、萝卜雄性不育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著有《蔬菜育种》、《蔬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等。为发展我国蔬菜遗传育种理论做出了贡献。

个人资料

  • 中文名谭其猛
  • 出生地浙江嘉兴
  • 逝世日期1984年
  •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 职 业科学家
  • 代表作品《果品处理》《蔬菜杂交优势的利用》

谭其猛相关资讯

谭其猛详细介绍

  谭其猛的生平概况

  谭其猛,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就读一年后转园艺系。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意在实现“读书救国”的理想。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5年随吴耕民教授到西北农业专科学校任助教,兼管校属园艺试验场。他曾说:“这是我真正的业务启蒙时期”。1938年到浙江省农业改造所黄岩园艺试验场任技术推广主任,在繁殖推广黄岩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到云南酒精厂任技师,积累了酿酒经验。

  1944年初经钟俊麟介绍,在甘肃农业改造所任技正兼农艺组主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完成了陕西关中道果树调查、兰州果树调查和中国栽培梨分类法等科研任务。

  1944年末,应复旦大学校长严家显之邀,赴四川省北碚复旦大学任副教授。1946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任园艺系副教授,兼附属农场场长,讲授《园艺通论》、《果品加工学》等课程;发表了《岁岁花相似》、《草莓》、《嫁接和育种》等多篇文章。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他到沈阳农学院园艺系任副教授,1956年晋升为教授。他先后讲授了普通遗传学、果蔬选种及良种繁育学、蔬菜育种学、观赏植物育种学等课程。60年代初,为中国首次编著了《蔬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试用教材(北方本),被全国农业院校采用。70年代主编了全国高等院校蔬菜专业、果蔬专业应用的《蔬菜育种》教材。80年代初出版了《蔬菜育种》和《蔬菜杂交优势的利用》二本专著,概括了国内外蔬菜育种的发展和最新成就,丰富了中国蔬菜育种的知识宝库。

  50年代到80年代,谭其猛曾担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蔬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辽宁省科协委员,沈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谭其猛的卓越贡献

  谭其猛认为,没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科学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尽管他毕生主要从事果树、蔬菜遗传育种等应用科学研究,但他从来就没有忽视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50年代,在他主持下,进行了番茄杂交育种和杂种一代利用的研究,选育了早熟、丰产、抗病的“沈农2号”、耐低温寡日照,适于保护地栽培的“沈农3号”、适于加工的“沈农4号”和具有直立性强、黄果色双隐性、丰产的“沈农5号”等优良番茄品种。其中“沈农2号”曾在全国推广种植几十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他除了对性状的显隐和质量性状的分离规律进行了某些研究外,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他深感遗憾。80年代,他率先进行了利用标记性状对番茄主要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并把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引入蔬菜育种实践,为育种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60年代,在研究利用自交系配制甘蓝一代杂种时,对“甘蓝紫色和皱叶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80年代,他总结了国外多年研究资料,对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基因型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使中国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一代杂种的理论日臻完善。

  年代,谭其猛总结了大白菜杂交育种和杂种一代利用的经验,开始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的研究。在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工作中,他十分重视对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白菜雄性不育规律的探讨、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的探讨和三系选育等文章,从而奠定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的理论基础。在他主持和亲自参预下,育成了六十天还家、青帮河头、青麻叶和小青口等4个品种若干系统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和若干自交系,被辽宁省、河北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引作配制一代杂种的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AB1403×连丰、AB541×72716—43—4—1(沈阳快菜)、AB113(油六)×早皇白菜,已在全国推广种植几十万亩。他是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创始人之一,为大白菜杂种一代的利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80年代,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飞跃发展,谭其猛十分重视应用基础的研究。他主持了《大白菜风味品质性状及其遗传规律》和《大白菜春播采种株与秋后代间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等课题的研究,为相关选择提供了理论根据,提高了选择效率。1979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的《试论大白菜品种的起源、分布和演化》就是上述指导思想的体现。他说:如果现在我们不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将永远落在先进国家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