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哲学家 > 黎贵惇
黎贵惇

黎贵惇(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学者)

黎贵惇于1726出生,1784逝世,字允厚,号桂堂,幼名黎名芳,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文人、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至十四岁已习读四书五经、史籍传记,旁及诸子百家,以至“无书不读、人以宿儒称之。” 十八岁乡试中解元,二十七岁登进士第,取为榜眼。“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

个人资料

  • 中文名黎贵惇
  • 别 名名芳,允厚,桂堂
  • 出生地山南下镇延河县
  • 职 业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 主要成就越南集大成学者
  • 代表作品《群书考辨》《圣谟贤范》《抚边杂录》《黎朝通史》

黎贵惇相关资讯

黎贵惇详细介绍

  黎贵惇生平

  黎贵惇生于后黎朝裕宗保泰七年(1726年),卒于1784年。山南下镇延河县(今太平省兴河县)人。出身士大夫家族,父亲黎仲庶(黎富庶)为进士,任职刑部尚书,受封侯爵。黎贵惇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八岁能作赋策,十一岁读完宋元史,日赋十篇,有“神童”之名。至十四岁已习读四书五经、史籍传记,旁及诸子百家,以至“无书不读、人以宿儒称之。”。十八岁乡试中解元,二十七岁登进士第,取为榜眼。“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

  1753年,黎贵惇被授翰林院侍书,后任侍讲。其颇受黎显宗器重。但却未得到南方郑氏政权的郑楹(1740年至1766年执政)的青睐。虽然黎贵敦也曾因协赞军务攻剿黄公质义军有功和谙晓兵番(郑主于兵部之外所置机构)典例,得到过郑楹嘉奖,但其多任闲职,或入翰林院、秘书阁、国史馆,或监察地方官。

  1760年至1762年间,黎贵惇被选为如清岁贡副使,与正使陈辉宓等人出使中国。

  1754年,因建议改革,建立法制,被谗言中伤,辞官。

  1765年,黎贵惇辞官归乡,杜门著书,讲学授徒。

  黎贵惇颇受靖都王郑森赏识,1775年前其官职屡有升迁,曾出任陪讼(副宰相)。他先被起复为侍书,后因讨平黎维(礻密)义军有功,迁副都御史。1769年由颖城伯晋封为侯。1770年,黎贵惇受命前往清化勘察户口,查补军项,返京后进呈清化民所送赂银百余镒,不久擢工部左侍郎,署都御史。黎贵惇与宦官范辉锭过往甚密,1773年,郑森以范辉锭署府事,黎贵惇人侍陪讼(副宰相),并以黄五福等掌督兵政,范辉锭掌督财政,黎贵惇掌督民政。

  1775年,黎贵惇之子黎贵杰科场舞弊事发,此后又因其他事而遭弹劾、攻击。1776年他出任新设顺化镇抚司协镇抚。1778年,自请改入武班,被授为右校点权府事,改爵义派侯。1779年被解职,1781年起复,任国史馆总裁。

  端南王郑楷执政后,于1784年3月,升黎贵惇为工部尚书。同年4月,黎贵惇去世,享年53岁。郑楷闻讯后,命黎显宗罢朝三日以悼之,并追赠其为颖郡公(颖城郡公)。

  黎贵惇讲学

  根据史料,黎贵惇有三次短暂的讲学经历。第一次是在1765年至1766年间,他辞官在家,讲学授徒;第二次是在1776年出仕顺化的六个月中,曾经视察学宫,并与“诸生讲学论文”,鼓励上进,“诸生就学数十人”;第三次是在1783年出任乂安协镇抚期间,因为政事不多,当地人常来问学,“乃广开 学社,学者数百人”,至同年十二月复回朝任职。除此以外,黎贵惇平日也有很多追随的生徒。《皇越诗选》的编著者人侍行参从继烈侯裴璧、御史台署副都御史镐译伯陈公烁、人侍陪从行兵番机密事物阮廷简等黎郑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皆出自黎贵惇门下。

  出使中国

  1760年至1762年间,黎贵惇被选为如清岁贡副使,与正使陈辉宓等人出使中国。在中国期间,除修贡外,黎贵敦在京城参观了文庙,历览山川,询访治体,“观上国政治如何、人物如何”,其亦与中国官员和其他国家使节团交往颇多,唱酬应答,诗书相赠。

  在中国的两年间,黎贵惇将其所著《群书考辩》、《圣谟贤范》赠与清朝伴官秦朝釪,广西提督学政朱佩莲评阅,并就有关哲学、史地等问题与他们交流探讨,还在京城与朝鲜使臣鸿启禧进行了交流。回国之前,黎贵惇采集了一批书籍准备带回越南。有些书籍因违禁令,在返回途中被广西的官员查缴,购书的花费由中国地方官员支付。黎贵惇一行被查收的书籍包括:《渊鉴类涵》(后发还)、《智囊》、《千古奇文》、《神相全书》、《古今治平略》、《紫微斗数》、《封神演义》、《梅花易数》、《说铃》、《击壤集》、《贪欢报》、《山海经》、《大清律》等数十种。黎贵惇对《渊鉴类涵》一书非常重视,专门呈文请求发还。他认为“此书内纂时类诗文、人伦臣道”,可以“广同文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