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数学家 > 江迪华
江迪华

江迪华(著名数学家)

江迪华,男,1958年出生于温州市区登选坊,著名数学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曾两度成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访问研究员。他还担任国际权威代数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杰出访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育部 111计划成员。他的研究领域为自守表示理论。

个人资料

  • 中文名江迪华
  • 国 籍中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温州市区登选坊
  • 出生日期1958年10月
  • 职 业数学家
  • 毕业院校浙师大
  • 主要成就斯隆研究奖

江迪华相关资讯

江迪华详细介绍

  江迪华的个人简介

  江迪华1958年10月出生在温州市区登选坊一个工程师的家庭。先后就读于纱帽河小学、温州第八中学和温州第三中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入浙师院(现浙师大)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考入华东师大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华东师大任教。1989年被美国俄侅俄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数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做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获耶鲁大学数学系为期三年的Gibbs研究职位,并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博士后研究奖。1998年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数学系,2001年任该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并获著名的斯隆研究奖。

  江迪华的学术地位

  江迪华在世界数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多次应邀到法国、德国、以色列、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著名大学、研究院讲学访问,研究课题一直得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以色列联合科学研究会的资助。

  江迪华的采访记录

  综述

  江迪华回到了家乡,我们有机会采访了他。交谈中,他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气质颇有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学者神采,深蓝的西服,花格子衬衫,显得很优雅,而他说话不像有的在国外生活了几年的人那样夹带出几个英语单词,他的温州话仍说得十分地道。他十分随和,不会装腔作势的人。也许是阅历丰富见识广了,他的人生哲理也如同数学即深奥又易见,颇为独到。

  金:这次参加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你宣读的论文题目是什么?60分钟的学术发言这意味着什么? 江:我在会上作了60分钟的大会发言,摘要介绍我的论文《自守表示理论的某些课题》。所谓“自守表示理论”是当代数学中的核心领域之一,如同各条道路的交叉点,即分析、代数、数论、几何、数学物理等多种分支的汇集,它的任何一种进展都将影响其相关领域的发展。

  60分钟发言意味着什么?是这样的:世界数学界设有菲尔兹奖,这是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设有晨兴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可见其档次之高。该奖项面向45岁以下,在基础数学及拥有数学方面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设立。评审委员会由哈佛大学教授、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以及其他8位非华裔的顶级数学家组成,以确保获奖成果的水准和评奖过程的公正和客观。所以晨兴数学奖是最高奖项。除此之外,大会还分45分钟和60分钟的发言。45分钟发言是在分组进行的,60分钟则是大会主题发言,这显示一种学术分量和规格。

  因色弱而选择数学

  金:你是著名的数学家,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还记得当年你是如何与数学结缘的吗?

  江:这也许与家庭影响有关吧。我父亲是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的,是温州蜡纸厂的工程师。我的舅舅是杭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在温州三中当数学教师。他们可能对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在幼儿班,老师说我对数字比较敏感,别人只能数到个位,而我能数到百、千、万位数,甚至加减以及数字的比较。1973年我从温三中初中毕业(在温州八中读初一)后,进高中部学习。因患阑尾炎,一个学期未读好就休学在家。我十分感谢父亲,家中有许多藏书,在家的日子里,我自学一本很著名的《范氏大代数》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有2寸来厚,对我掌握数学知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在这本影响我一生的书找不到了。在家里我还自学了《高等数学》和苏联大学的高等几何等教材。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化学。因为父亲是学化学的,家中化学方面的书籍也多,家父在厂里有一个实验室,我在那里可以动手做实验,学到了许多东西。如果让我选择专业,我会选择化学的,后因报考大学的体检中发现,我是色弱者,只得转报数学专业。

  金:你这位数学家是依靠自学起步的。著名温籍数学家苏步青曾解释温州为何出了那么多的数学家,究其原因是温州地处东南一隅,当年研究其它学科没有实验室等硬件,而数学的研究只要用功,有纸头便可。你的自学数学有何体会?

  江:我觉得,即便是自学也要做跨学科,这样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大有益处。我平时喜欢化学,化学要思考物质的分子结构等问题,可帮助理解物质的不同层次。这种思维培养,对我研究数学也有借鉴作用。因为,数学也是抽象的,我就是运用对化学的理解方法一层一层地理解,使数学也具体化了。还有学会动手。小时候,母亲给我2分钱,我去买竹篾扎风筝而不去买现成的。制作过程中,我用数学原理找到风筝的重心,因此我的风筝飞得也特别高特别稳。在我看来,自学不是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多思考,多动手,学会独立完成一件事,这很要紧。因此,后来我到舅舅所在的温三中复习班复习时,虽然我仅初中学历,由于我在家一直坚持自学,我的成绩在班级里还算不错的,1977年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就考上了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

  不可什么都争“第一”

  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你刻苦自学,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你是非常幸运的。当年一批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了天之骄子。一晃30年过去了,这些成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江:说实在的,当时我考上浙江师范学院我是不满意的,曾不想去。但又担心政策会变,明年再考又将是怎么样的,因而在父亲的催促下还是去了。

  十年“文革”,国家遭受灾难,百业凋蔽。1977年恢复高考仅是恢复,只是恢复常态而已,现在看来,高考仍还存在许多的弊端。其实考试不是目的,而是途经,这样的考试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但的确选拔了一批人,如今高校中的中坚力量就是当年这样选拔出来的。

  人的命运不是每一步都能成功的,有时机遇不好连坐车也赶不上,但人在30~40岁之间有一二次的成功,也就算是成功了。因此,大可不必在幼儿园时就要争取“第一名”,一辈子下来累不累啊!我们这代人,在这样的年龄赶上了恢复高考的机会,也算是幸运的了。

  金:你是位勤思索的人,你的人生体会也很有独到的见解。你还记得在浙师院读书时的苦读故事吗?

  江: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32岁,最小的16岁,我是19岁,我们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夜以继日地攻读。开始时,我的成绩还是一般般,因为我们同学当中有的当过民办教师,平时接触教材多,比我们熟悉。第二年我们开始读《高等数学》,我在温州时自学的优势就突出出来了,学得比较轻松。于是我们几位同学在课余成立讨论小组,把老师未教的课本在讨论小组中先学了,并通过了考试,所以我们在学校里比别人多读了三四门功课。记得我还翻译了外国的《分析中反例》一书,还曾打算出版。毕业时我的《置换半群的分类与结构》毕业论文得到老师的好评,所以毕业之后我就留校当教师了。

  在浙师院,我教了两年半的专业,就去报考上海华东师大朱福祖教授的数论专业的研究生。这也是我数学人生的关键点,不过这时我已经是个有孩子的父亲了。

  比“歌德巴哈猜想”还难

  金:不论是在华东师大还是在国外读博士,你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你能否给我们说说你的专业成果在世界数学领域中的地位,是处在这个学科的最前沿吗?

  江:我在美国俄侅俄州立大学读博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了数学哲学博士学位。

  上世纪50年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自守形式理论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时苏联也曾想派人到中国学习。可是,“文革”中研究中断,显然落后了,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ROBERT LANGLANDS成了当时世界自守表示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猜想理论”是自守表示理论的纲领性观点。

  要完成这个猜想,确实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是个艰难的题目,可能比著名的“哥德巴哈猜想”数学难题还复杂。4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还只是看到一些边缘性的成果。不过,近5年来,世界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大的进展。我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处于这个学科的最前沿。1994年,我写的博士论文,当时被称为15年来自守表示领域中最好的博士论文。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我的合作者DAVID SOUDRY在会上作45分钟的学术发言,报告了我们团队的成果。目前,我与我的团队正对LANGLANDS猜想更为一般的情形进行论证。

  不学人为设计的题目

  金:采访你之前,我还不知道你这位著名的数学家,今天我认识了你,可以说是在温州这个“数学家之乡”里又发现了一颗明星,很有意思。温州素有“数学家之乡”的美誉,我们《温州学人访谈录》专栏也采访过几位。目前温州正在实施“数学家摇篮工程”,你对实施此工程有什么建议吗?

  江:温州是数学家之乡,名不虚传,据我所知,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苏步青及其弟子谷超豪是代表性人物。两人创立并发展了著名的中国微积分几何学派。他们是我们温州人的骄傲。

  此外,还有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祖师的姜立夫;姜立夫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的姜伯驹;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在台湾的徐贤修、项辅辰、杨忠道;曾任东南亚数学会理事长的李秉彝;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伯克来加州大学任数学教授的项武忠、项武义兄弟等。这些数学家如同耀眼的星星闪烁在世界的数学天空。

  温州要实施“数学家摇篮工程”是个好事情,但我觉得不可培养孩子盲目地竞争。奥林匹克数学学校是不可取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接受的是考试题目和规定动作的训练,使思维定型。要知道奥林匹克数学题目再难也是人设计的,而科学最重要的是探索,因此我们要去探索书中没有的题目,也就是要探索“上帝”的题目,而不是人已经设计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