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书法家 > 潘龄皋
潘龄皋

潘龄皋(书法家)

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河北安新人。潘龄皋是一位爱国人士,亦是一位文化名人,是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书法家。潘龄皋书法造诣颇高,擅楷、行书,小字尤精。结体平正匀称,用笔圆润流畅,风格秀美典雅,深受书家好评,可谓“轻柔中饱含刚劲,简朴中蕴蓄深沉”。当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时津京冀等地商号铺面,皆以延请潘氏题匾为荣。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时人称其书为“潘体”。

个人资料

  • 中文名潘龄皋
  • 国 籍中国
  • 字号字:锡九
  • 号:葛城居士
  • 民 族汉族
  • 出生日期1867年2月6日
  • 逝世日期1954年6月19日
  • 代表作品《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

潘龄皋相关资讯

潘龄皋详细介绍

  潘龄皋的个人简介

  潘龄皋,1867年2月6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出生,祖潘祖望,清生员;父潘希曾,清庠生,早亡。潘龄皋幼时天资聪颖,入塾后,勤于攻读,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

  1881年(清光绪七年)考中秀才。后外出受聘做塾师,白天教书,夜晚自学深造,兼习书法。他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擅书法。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他由津赴京应乡试,考中举人,翌年(乙未)殿试,获二甲十三名点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人称潘翰林。在翰林院三年后,于1898年赴甘肃,任隆德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多施惠政。民感其行,甚为爱之,曾有扒靴留帽立生祠之说。此后,他又出任张掖、皋兰知县,秦州、肃州知州,不久又被任命为兰州知府,但未到任即被选拔为甘肃省巡警道。于1906年卸任还乡。

  中华民国建立后,潘龄皋曾暂代任甘肃省提学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边关道(安肃道)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年3月辞职。1921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查勘甘、新禁烟大员,1921年10月任甘肃省省长。因军阀倾扎,派系纷争,迫于形势压力,于第二年7月辞职,回家乡安州赋闲。

  回乡期间,潘龄皋闲静少言,深居简出,苦攻书法。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聘请潘龄皋为参议员。他为宋手书四条屏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宋部将士中散发。

  “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驻安州后,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他拒受伪职,遂于1938年1月逃离家乡,定居北平。随之,日军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汉奸、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人多次劝他出山,他均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好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入狱后十余日,经友人取保释放。他宁肯以鬻字收入维持生计,也不俯首于日军换取荣华富贵,不失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潘龄皋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目睹当局腐败状况,对国民党政府不抱任何幻想,遂以年老体衰为由,拒不受职。

  平津战役其间,恰潘龄皋任北京“文友社”责任社友(即社长),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他倡导“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联电致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潘龄皋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力劝傅和谈。傅作义将军等将领对潘龄皋十分器重,邀请他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发表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龄皋继续任“文友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潘龄皋参加了开国大典,晚上又应邀去中南海赴国宴,席间与林伯渠、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谈、和诗,以诗文记录盛况。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令,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1951年7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49年8月至1954年,他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晚年,潘龄皋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到他家访问,并为他调换住宅。

  195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诗文手迹:中华大国几千年,封建由来帝制专。今朝改变新生面,人民生活乐安然。

  1954年6月19日,潘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潘龄皋的书法艺术

  潘龄皋是一位爱国人士,亦是一位文化名人,是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家,

  潘龄皋书法造诣颇高,擅楷、行书,小字尤精。结体平正匀称,用笔圆润流畅,风格秀美典雅,深受书家好评,可谓“轻柔中饱含刚劲,简朴中蕴蓄深沉”。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当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时津京冀等地商号铺面,皆以延请潘氏题匾为荣。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时人称其书为“潘体”。

  潘龄皋曾为平津许多商号店铺书写匾额,北京颐和园、团城亦有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在保定,亦见他为张怀信、王式南等名人书丹的墓志铭。民国时期,北京、天津出版过他14种字帖,其中《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最为著名。上世纪80年代,天津古籍书店根据“文成堂”版出版了《潘龄皋行书四种》。

  潘龄皋书法以行书见长,在颜(真卿)字风格基础上,远取苏(东坡)书之丰腴,赵(孟頫)书之淑美、董(其昌)书之清雅,近取刘(墉)书之浓厚,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总体特征是,笔画饱满,结字奇侧,章法清朗。其笔法多用逆笔入纸,导墨行笔,笔画显得外柔内骨,点画果断干脆,干净利索;撇画挺拔而厚重;捺画一波三折而内含筋骨;钩画多方折;竖画行笔时劲健凝重,万毫齐力,收笔时至力量饱满时戛然而止,有一种笔止意无尽之感。潘龄皋书法结体与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上下紧密,左右宽松;上横不平,偏竖不直。偏正欹侧之中意趣横生,气韵生动。潘龄皋书法整体感觉疏朗、匀称、平稳;肥瘦对比,大小相间;粗细错落,轻重互见,起伏跌宕,韵律勃动;肥不臃肿,瘦不枯薄,宽不松散,细不纤弱。总之,潘龄皋书法形美而神足,外柔而内刚,娇美而不俗媚,含蓄而不露锋芒。在静谧、安详、平和之中蕴含着勃然欲发的生机。

  潘龄皋的书法在家闲居时已负盛名,隐居京华后以字为生,更是声名远播,学潘者不乏其人,假托其名者亦大有人在。人所供认的潘氏女婿陈瑶圃便是一位。陈氏擅长潘体,常代潘挥毫,以搪求书者,且能以假乱真,多有书作流传于世。时下,京津拍卖市场和保定古物市场以及民间交流的潘龄皋书法,笔者多曾过眼,真赝互见。现就潘龄皋书法的落款、钦印以及用纸、用墨等特征略述如下:首先潘龄皋在对联、中堂、条幅、横幅作品中,常见落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先落干支纪年、时令,然后落“潘龄皋”三字;一种是只落“潘龄皋”三字。一般“皋”字末画竖笔较长。在尺幅较小的横幅杂录和手札作品中,潘龄皋一般多落有书写内容和出处,然后落书写时间即干支纪年、时令和书写地点即斋号。潘龄皋三字一般有落在书写时间和地点之前和落在最后两种情况。如果是后者,那么“皋”字末画竖笔较长。

  其次,潘龄皋书法作品尺幅较大者,一般钤套印两方,白文“潘龄皋字锡九印信宜寿”和朱文“乙未联捷翰林”。其特点是上印与落款“皋”字竖笔下端相连或部分叠压。上下两印的距离在半个印章到三分之二印章大小,未见两印之间能容下一方印章之距离者。两方印章的规格为3.5厘米见方。在潘龄皋的早期作品中,包括一些诗话札记,多见钤有套印的白文“潘龄皋印”和朱文“乙未翰林”二印者,钤印特点与上同。印章规格为3厘米见方。

  在潘龄皋横幅诗话札记作品中,所钤印章多见白文“潘龄皋印”和朱文“锡九”二印,如落款“潘龄皋”三字在后,则钤印特点与前相同。潘龄皋三字不在最后者,则最后一字与第一印章的距离在三分之一到半个印章大小。亦见有单钤其中一印者。这套印章规格为2厘米见方。另常用一对印为白文“龄皋”和朱文“锡九”,或单钤其中一印者,规格为横1.3厘米、竖1.2厘米。亦偶钤椭圆闲章“读书便进”,最宽外1.4厘米,最长处1.8厘米。长条竖章“涂鸦”,0.8厘米×1.8厘米和“龄印”,0.8厘米×1.3厘米。在潘龄皋的扇面和部分札记作品中,钤两对套印,一对为1.1厘米见方的白文“潘龄皋印”和朱文“锡九”,一对为0.6厘米见方的白文单字“龄”和朱文单字“皋”,亦见单钤一“龄”印者。为方便考证,潘龄皋常用印原大附后。潘龄皋所用印泥为上等朱红印泥,朱迹凸显凝结,少见晕散者。

  其三,潘龄皋作书用纸非常考究,就笔者所藏其作品看,有保定纸艺局监制的玉版贡宣。清秘阁监制的玉版贡宣多为夹宣。另外潘书作用墨以松烟墨为多,墨迹姿媚而深重。

  其四,据潘龄皋墨迹和出版物,潘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庚戌(1910年)43岁到己未(1919年)52岁当甘肃省长前这一阶段,其特征带有明显的颜(真卿)苏(轼)和刘(墉)字风格,笔墨肥厚,成章茂密。第二个时期从壬戌(1922年)55岁回家赋闲到己卯(1930年)春62岁这一阶段,书法风格已臻成熟,用笔重中见轻,结字左紧右松,成章疏朗清逸。第三个时期则是从1939年以后定居北平(京)到逝世期间,多有匾额和抄写经卷见世,这一阶段的作品纯熟、闲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