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科学家 > 叶连俊
叶连俊

叶连俊(我国沉积地质学和沉积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连俊是一名地质学家以及沉积地质学家,是我国沉积地质学和沉积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1942年,与何春荪一起做六盘山区地质调查,1943 年获得“赵亚曾纪念奖”,1944年发表与关士聪合著的《甘肃中南部地质志》专著。先后任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理事、国际地科联沉积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叶连俊
  • 出生地山东省日照市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性 别

叶连俊相关资讯

叶连俊详细介绍

  叶连俊简介

  叶连俊,地质学家、沉积地质学家、沉积矿床学家。解放初期,他与侯德封合作对沉积锰矿进行地质研究,使濒于枯竭的湘潭锰矿找到了丰富的深部矿藏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锰矿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他先后提出了“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和“生物有机质成矿说”等理论新见解,他是我国沉积地质学和沉积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连俊的经历

  叶连俊,号梅村,青少年时代是在济南渡过的,先后就读于济南鲁东中学、青岛铁路中学和济南齐鲁大学附属中学,1930 年进入济南第一高中。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李四光、谢家荣、A.W.葛利普(Grabau)等。4年的专业训练和熏陶,养成他刻苦求知、勤于思考、踏实工作和严谨慎密的学风。1937年,考入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调查所到南京,开始了对祖国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先是对湖南湘潭锰矿,后又随黄汲清对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做地质调查。不久,又随地质调查所西迁重庆。

  1939年夏,与朱森、吴景桢对四川龙门山区作深入的地质调查,当年秋,与李承三沿叙昆线北段进行地质调查,1940年对云南北部的泥盆系及地质构造问题作了报道。9月至次年6月两次穿越秦岭,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铁、煤矿产等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1942年,与何春荪一起做六盘山区地质调查,1943 年获得“赵亚曾纪念奖”,1944年发表与关士聪合著的《甘肃中南部地质志》专著。1945年赴美进修,先是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学水文地质,后到美国垦务局丹佛实验中心参加在那里进行的三峡工程地质条件的实验研究。1947年底返回祖国,与同事们一道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激发了叶连俊新的活力,为迅速恢复经济、摆脱贫穷落后而展开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事业,给他提供了广阔的科学活动天地。50年来,他的科学活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深入研究沉积学和沉积矿床学,而且还涉及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海洋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诸多领域。

  1913年7月19日 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

  1937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旋即考入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45年 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进修,次年在美国垦务局丹佛实验中心进行研究工作。

  1947年 返回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48年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筹建我国第一个水文工程地质研究室。

  1951年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创建我国第一个沉积学研究室,任主任。

  1964年 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 倡导成立中国沉积学会并当选为该会主任。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地学部常务副主任。

  1981年以来 先后任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理事、国际地科联沉积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叶连俊的主要论著

  1 叶连俊,关士聪.甘肃中南部地质志.地质专报,甲种第19号,1944

  2 叶连俊.中国锰矿床的沉积条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集刊,第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 叶连俊.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地质科学,1963(2)

  4 叶连俊等.华北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化学地史.地质科学,1964(3)

  5 叶连俊.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地质科学,1977(3)

  6 叶连俊,孙枢.沉积盆地分类.石油学报,1980,1(3)

  7 叶连俊等.华北地台沉积建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